辅助软件请点击此处跳转进群或扫描上面二维码进群,下载开卦插件请认准唯一QQ群,没有其他途径
令人身心俱疲的焦虑,该如何化解|科普时间
深夜,28岁的小茜躺在床上,脑海里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明天的提案,客户会不会否定?”“父母最近体检,结果好像有点问题……”这些念头此起彼伏,尽管她试图转移注意力,但她依然心跳加速、肌肉紧绷,直到凌晨两三时才迷迷糊糊入睡。
小茜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大半年,各种忧思根本停不下来,伴随着长期失眠、肩颈酸痛和莫名烦躁,她早已身心俱疲。后经医生诊断,原来小茜患上了广泛性焦虑障碍,这是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
小茜发现,她的同事虽然在项目截止期前一周也会出现紧张情绪,但通常在项目结束后他们就能恢复轻松。这揭示出一个关键区别:通常的焦虑是事出有因的短期反应,而病理性焦虑是无明确对象或过度担忧的慢性状态。
过度且难以控制的担忧,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标志。患者会对多个事件或活动,如工作表现、家庭琐事、健康、财务、孩子安全等问题,表现出持续、过度的焦虑和担忧。这种担忧具有“自由浮动”的特点,即没有特定焦点,会从一个主题迅速跳到另一个主题,且患者难以自行控制。
持续时间长。患者过度担忧和焦虑状态通常至少持续6个月。
伴随多种症状。患者时常感到紧张或坐立不安、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紧张、睡眠紊乱。其中,睡眠紊乱包括难以入睡、睡眠浅、早醒、睡眠质量差等。
导致功能损害。这些症状导致患者在社会交往、职业发展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出现明显的功能受损。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及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层面,遗传因素通过家族聚集性,体现个体对压力的易感性;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杏仁核过度活跃,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失衡等情况。
心理学层面,负性认知模式如灾难化思维、低不确定性容忍度和回避行为,早期经历的童年创伤,过度保护或控制的养育方式,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环境等,可能进一步增加患病风险。
社会与环境层面,长期或重大的生活压力事件,如工作压力、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冲突、罹患慢性疾病、亲人离世,以及社会支持不足等,都可能成为诱因。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可以有效治疗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能够显著缓解症状、恢复功能,并大幅提升生活质量。通常情况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为一线治疗药物。认知行为疗法是首选且循证证据较为充分的方法,通过改变扭曲认知、减少回避行为及教授放松技术发挥作用,效果较为持久。
中重度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通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提供长期的应对技能,药物治疗能帮助缓解症状,让患者更好地参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