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挂软件请点击此处跳转进群或扫描上面二维码进群,下载开挂插件请认准唯一QQ群,没有其他途径
【学术争鸣】
光明日报近期围绕“汉语哲学”组织的学术争鸣,汇聚了这个领域代表性学者们的最新思考,也让笔者有机会深化对汉语哲学的观察和解读。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汉语哲学的倡导者们呼应时代和社会需要,试图赋予汉语哲学研究范式以“中国哲学”“汉语言哲学”等囿于传统学科领域的研究路向所不具备的内涵和功能,从而丰富了当下中国的学术论说;另一方面,汉语哲学的倡导者们陷入了徘徊于加法与减法之间,厚概念和薄概念之间,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进退失据状态。笔者认为,只有更深入地澄清基本概念、进一步完善论证手段,才能使这一路向的探究产生真正有意义的思想跃迁和学术增量。
在加法和减法之间
汉语哲学的倡导者之一韩水法在2016年发表的《汉语哲学的使命——特征、境况与前景》中枚举了汉语哲学的“多重意义”,分别是用汉语作为思维和表达工具的哲学活动、一般所谓的中国哲学、汉语语言哲学和哲学的汉语翻译,虽然这种“分类”本身并不周延,但这显然是在试图做加法,至于能够加出个什么来则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四项相互之间包含重叠的内容,如果一味做加法,那些重叠的部分就有被计算多次之虞。与此同时,此文也试图做减法,但是问题在于,减去那些“冗余”的,汉语哲学的内核还剩下什么呢?从文章的描述来看,汉语哲学最重要的规定性有两个:一是强调用哲学回应人类的普遍性问题,这是为了凸显哲学的普遍性维度;二是强调哲学与科学的合作,强调突破既有的学科藩篱。如果说前者所表征的是德国观念论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那么后者则体现了与作为20世纪哲学精神之表征的分析哲学的亲和性,这在当下的中国哲学界——包括汉语哲学界——都是尤为难得和宝贵的。 在某种程度上,既体现了汉语哲学的加法精神,又体现了其减法精神的是韩水法的《汉语哲学:方法论的意义》一文,不过这里仍然有两个可诤之点,一是所谓汉语哲学的方法论视角与以汉语为视域之间的含混与纠结,这是此文中方法论的宣称与其“实践”之间的某种“落差”给我们造成的印象;二是在这种方法论视角中所特别强调的汉语哲学主要是一种理论哲学而与实践哲学甚少关涉的断言,无论我们从当代哲学“实践转向”的视角,还是从汉语哲学可能的指涉来看,这种断言至少是更为表面化的,或者是过于严苛的,其实质乃是做减法过甚的产物。 孙向晨的《“汉语哲学”论纲:本源思想、论域与方法》一文从普遍性关切、本源性思想和规范性建构三个方面提供了对汉语哲学研究的一个具有典型文本特征的描述和刻画。此文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于本源性思想的强调,这个核心概念几乎支撑了他对于中西哲学的所有重要的论述。孙向晨反复强调要超越比较哲学的思路和视野,但是颇为吊诡的是,他越是加强本源性思想在他的整体论述中的权重,就越会削弱他走出比较哲学旧辙的努力。当然,孙向晨运用了两种重要的方法论资源,一是法国学者列维纳斯关于“他者”与“自我”的“辨异法”,二是法国学者于连在中西哲学与思想之间的迂回策略。由此可以看出他既想做加法又想做减法的企图心,这种企图的最后结果就是他的双重视野论或双重本体论。 孙向晨明确反对所谓语言决定论,但是从他对中西哲学的刻画和描摹来看,语言决定论对他的影响不可小觑。就此而言,韩水法那种似乎“圆熟”程度稍
迅奇麻将小程序能后台控制吗